参展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作者:汤炜婷
该单位已参展2期
正文共1272字
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7月10日至7月14日,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遗珍探秘突击队的六名队员,前往阳江市海陵岛试验区闸坡镇围绕“非遗+”与乡村振兴开展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凝聚青春力量,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非遗+墙绘”新方式,让非遗文化传承焕发新活力。为提高蔡家船模的知名度,突击队员以墙绘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突击队员首先对船模外观进行创新设计,使其整体风格简约可爱,色彩明艳,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吸引更多人了解船模文化。
▲图为墙绘作品 高淳
即便在烈日炎炎下,实践队员仍坚持不懈认真创作,刷白漆、打底稿、涂色、描边……队员们以饱满的热情,为宣传阳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青春力量。实践期间,当地群众和青年也加入墙绘创作中,切实体会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当地群众参与宣传标语攥写 高淳
“非遗+墙绘”的方式,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更加丰富多彩。
“非遗+纪录片”新模式,让非遗文化传承更有深度。突击队员别出心裁,精心拍摄了非遗传承人蔡数制造船模的流程,提炼古法制船的精髓,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大格局与个体的小故事紧密结合,以故事的形式展现非遗传承人矢志不渝的工匠精神,重现时代失去的记忆。与蔡家船模传承人蔡数的面对面访谈,带出他的传承故事和传承初心,突击队员深入了解该项非遗文化目前的发展现状,被蔡数的坚守与信念所感动。
▲图为突击队员在拍摄纪录片 高淳
蔡数先生鼓励突击队员多去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他特别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创新发展时,不能忘记原来“根”与“魂”。
“非遗+研学”新形式,让非遗文化传承更有力量。突击队员结合闸坡镇的特色旅游景点、自然风光及历史遗址,深挖当地文旅经济发展潜力,规划了一条独特海上丝路研学路线,并针对其合理性、可行性及安全性开展实地调查分析。
▲图为南海一号仿古船 高淳
与此同时,突击队员还通过短视频,航拍等方式制作文旅宣传视频,为后期宣传工作做准备。该条研学路线的设计,集合了“研学+博物馆”、“研学+历史遗迹”、“研学+农村”多种模式,将“学”与“游”有机结合。在擦亮闸坡名片,推动蓝色经济发展的同时,这种形式既助力乡村振兴,也反哺了非遗文化传承。
▲图为航拍闸坡镇风光 高淳
▲图为蔡数先生与突击队员在蔡家船模工艺馆前合影留念 高淳
本次“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活动,旨在探究“非遗+”的不同方式如何让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相互赋能,实现良性促进。未来,遗珍探秘突击队将探索更多方式传承和发扬好阳江市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力量,为非遗文化传承绽放青春活力,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推动阳江市高质量发展。
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委会新媒体编辑部
总编:张敬印
编辑:孙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