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单位:福州理工学院
作者:肖鋆炜 许坤 胡强 陈维华
该单位已参展1期
正文共1249字
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7月11日,福州理工学院“青力助农,筑梦促兴”实践队一行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实践队员们前往仁山拉线狮省级非遗项目传承示范基地,向传承人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沿革与传承发展现状,学习非遗项目的传统技艺,并以拍摄宣传视频、设计文创产品的形式,助推非遗项目传承发展。
实践队一行来到仁山拉线狮省级非遗项目传承示范基地。率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几头栩栩如生的拉线狮,即使无人操纵,便已是活灵活现。在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其春师傅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仁山拉线狮历史悠久,始于清雍正年间,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于2006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赵师傅带领徒弟一起,现场向队员们进行了一段仁山拉线狮的表演。
▲图为师傅们正在向队员们展示如何操纵拉线狮
赵师傅介绍说:“与传统舞狮相比,仁山拉线狮不用钻入狮子,而是用滑轮、钢丝线连接从而舞动狮子,这便是它的独到之处。”表演结束后,师傅们手把手向队员们传授拉线狮的拉法与脚步的操作技巧与动作要领。队员们初步了解拉线狮的动作要领,纷纷上手体验。团队负责人介绍说,丝线一收一放,步伐前后跟随,不多时他们便已汗流浃背,同时他们也切身感受到了非遗传承的不易。
▲师傅们正在手把手教授队员们仁山拉线狮的操作技巧
学习结束,赵其春带领队员们通过基地内的一组组老照片与老文物,向队员们介绍了仁山拉线狮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并着重介绍了自己的团队是如何将仁山拉线狮从失传的边缘拉回,并进行创新,最终登上上海世博会的心路与历程。团队指导老师表示,从一度濒临失传,到艰难复原改良,再到如今重振雄风,赵师傅口中的历史传承,其间饱含着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工匠精神。“这段故事深深震撼着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
▲在学习后,实践队员们亲自上手操纵拉线狮
“赵师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传承非遗技艺,弘扬非遗的队伍中来,我们也应做些什么。”团队负责人表示,为能够更好的帮助赵其春,当日下午,实践队员们便将队伍分成视频组与文创组,视频组在基地中采集的视频素材,剪辑成一段宣传视频,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文创组为仁山拉线狮设计专属logo并与钥匙扣、扇子、抱枕、书签等产品进行融合制作文创产品,准备在中小学开学后,由大学生志愿者将文创产品与非遗带入中小学,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了解仁山拉线狮这项非遗项目。
▲实践队员们为仁山拉线狮设计的logo与文创产品
以文塑旅,是近年来激活深度旅游的新业态。团队指导老师表示,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非遗文化与传统手艺的传播与发展,更需要年轻一代献策助力。“下一步,实践队将继续完善改良本次实践中所创作的文创与视频,继续完成传播非遗文化的任务,让非遗带动当地流量,再让流量反哺非遗发展。”
▲实践队员与仁山拉线狮非遗传承人的合影
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委会新媒体编辑部
总编:张敬印
编辑:孙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