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单位:黎明职业大学
该单位已参展12期
正文共915字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生锈的铁钳,支离破碎的废瓷片。咦,丁瑜鸿教授正带着他的“徒儿们”在进行什么创作呢?在他人眼中显得光怪陆离,杂乱无章,似乎与“艺术”格格不入,那么在黎大师生手中会变成怎样的艺术品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堆剪是古建筑的重要装饰构件,常见于屋顶、山墙和正立面水车堵等部位,也被称为“剪粘”或“剪瓷雕”。其制作的关键过程包括泥塑和剪粘。匠师用黏土、混凝土等材料塑造立体感,再用剪钳剪裁瓷片、贝壳、玻璃等材料,将其粘贴在已塑形的材料上,确保作品既牢固又美观。堆剪历史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的泉州古城,是闽南古建筑历史的见证和地区文化的重要符号。在社会价值上,堆剪技艺在闽南、台湾、潮汕等地流传,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科学价值方面,堆剪展现了匠师们对安全、实用与美观的追求与平衡,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启示。此外,从艺术价值角度,堆剪为建筑创作增添了魅力,凸显了美学在建筑艺术中的重要性。
1
堆剪作品制作第一步,先描绘线稿,再涂抹界面剂(白乳胶)以防止泥塑空鼓、掉落。
2
在堆剪线稿的基础上,用水泥和砂浆王混合材料,按照拟定主题进行泥塑创作。
3
根据堆剪主题的颜色和配件形状,对瓷碗进行裁剪分类。
4
使用毛笔和丙烯颜料对堆剪作品进行修饰,增强美感。
5
指导学生按设计图案为堆剪作品上色。
6
教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剪钳”工具,以剪裁瓷碗,为后续的瓷片配件贴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富贵花开,双喜临门》
作者:黎明职业大学丁瑜鸿教授描绘了喜鹊在牡丹花丛中对话的场景,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龙舞翩跹,瑞气盈门》
作者:黎明职业大学外聘授课匠师 蔡文水、黎明职业大学丁瑜鸿教授
描绘龙升腾天际,倾泻甘霖的宏大景象,寓意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斑斓的色彩,立体的雕刻,见证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承载民间悠久的历史传说。剪瓷雕成为独树一帜的民间技艺,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闽南人为之骄傲的工艺技术。
一裁一剪,一勾一画,黎大师生们用脚踏实地、勤学苦练习得了精湛的剪瓷雕技艺,传承着这项百年艺术,感受着闽南文化的魅力。
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委会新媒体编辑部
总编:张敬印
编辑:孙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