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作者:王丽明
该单位已参展3期
正文共3311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最近,西南竹类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四川林业草原重点实验室喜报频传,实验室负责人胡尚连教授主持项目第三次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这是胡尚连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做“竹”文章的第21个年头。21年的科技攻关,她的科研团队使四川省浆用竹生物技术育种走在了世界前列,近三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43.25亿元,让小竹子变成大产业;也助力四川峨边梦笋走出山区,进入更多大众视野,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图为胡尚连教授科研团队
科研转向 “小白”变专家
“这里有慈竹、梁山慈竹、硬头黄竹、花龙丹竹……”在西南科技大学后山的竹林里,胡尚连教授兴趣盎然地向记者介绍着这片竹林里种植的竹子种类,以及他们围绕着这片竹林开展的科研攻关工作。这是学校西南竹类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四川林业草原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基地,也是胡尚连教授时常带着学生工作学习的地方。二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杂草丛生,鲜有人至,自从胡尚连教授踏上了这片土地,后山便开始悄然发生着改变。2003年,从东北到四川,胡尚连跨越2800多公里来到西南科技大学,彼时的她已是省级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在小麦领域取得了不俗的科研成绩。到学校后,基于对四川小麦科研现状的分析,结合四川科研实际与战略需求,深思熟虑后她将研究领域转向了竹子方向。“真的是从零开始,一开始我只知道这是竹子,连竹子的种类都认不全。”回想当时的科研境况,胡尚连至今仍倍感压力。她带着研究生、本科生奔走于乐山、泸州、宜宾、雅安等竹资源丰富的地方,翻山越岭采集样本,披星戴月分析数据,用不到三年的时间,把四川的竹资源种类分布、生长情况以及各类竹子生物遗传多样性、差异性摸清了底。他们从四川各地带回大大小小的竹子样品,也带回了希望与挑战。
执着攻关 勇攀科学高峰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四川。发展好竹产业,事关全省农民增收,事关四川乡村振兴。经过长期调研,胡尚连与团队成员发现,四川不仅是竹资源大省,而且是我国最大的竹浆造纸基地,但长期以来,四川竹产业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专用竹种培育难、竹新产品开发难、优质竹材供应不足、浆用竹资源挖掘利用不高、缺乏浆用竹品种及新种质人工创制技术等难题。
▲图为胡尚连教授与团队师生查看新品种生长情况
经过反复论证,结合已有科研基础,科研团队最终把研究方向确定在优质浆用竹新品种的创制上。一方面,科研团队用基因工程的办法,改良竹子,促进低效林变高效林。另一方面,用离体突变的办法,找到可以材用的突变体,培育新品种,通过生物育种提高竹子生长质量,提升竹子产量与产浆量。围绕研究方向及目标,科研团队在实验室反复实验分析不同品种竹子的纤维质量和优质浆用竹的技术要求,通过采用嫩芽、茎段、枝芽、竹笋等组织,不断尝试诱变育种。从诱导愈伤组织到突变体植株获得,再到新竹种的移栽、成熟竹子的技术检测,他们锲而不舍探秘优质品种基因,躬身林间山头找寻高效种植技术。
持续创新 换来丰硕成果
二十余年的艰辛付出,换来的是多个技术的革新和成绩的取得。
2018年,团队创新构建了适用于产业链的竹种质资源选育技术,研发了竹类植物离体诱变和转基因体系,攻克了竹类植物专用竹种难以创制的技术难题。同时团队还开发竹种质资源综合利用和高附加值精深加工技术,实现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竹现代产业链集成与示范。相关成果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3年,科研团队围绕优质浆用竹种质创制、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建立了浆用竹种质资源库,率先解密了重要浆用竹——梁山慈竹基因组。同时,创建了浆用梁山慈竹稳定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配套建立了高效栽培技术实现定向培育高产优质浆用竹材,研发了系列环保竹浆生产技术,使我省浆用竹生物技术育种走在了世界前列,提升了我国竹浆纸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该成果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图为优质浆用竹种质创制、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围绕竹子,胡尚连教授科研团队科研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9项;创制优质浆用竹新品种2个,新种质68份,获得新品种权6个,填补了国内外高纤维素、低木质素浆用竹新种质、新品种的空白,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竹类种质资源创制与竹林康养产业的科技支撑等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个个阶段性成果,获得了一项项奖励,也极大地支撑了四川省竹浆造纸产业技术进步,推动了全国竹浆造纸产业的转型升级。优质浆用竹种质创制、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243.25亿元,新增利润33.35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成绩都是过去,重要的在于未来。”胡尚连说,科研之路没有停下的时刻,现在,团队已经有了新的攻坚目标。“下一步,我们希望突破基因定向改造技术,研制出纤维质量更好、竹材产量更高的浆用竹,拓宽竹类植物研究的未来,让中国的毛竹在未来也能成为优质浆用竹,从而改变我国造纸依赖于进口木浆的局面。”
科技赋能 促乡村产业振兴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于惠民事业中。”这是胡尚连的科研初心,也是团队一直坚守的科研理想。
科研之外,胡尚连的心中时刻牵挂着山区的竹农们。她每年都会和团队老师们一起,带着研究生深入泸州市、眉山市、乐山市多个县乡,将最新研发的高效栽培技术传授给大家,持续探寻适用于当地竹资源生长的改良方案,繁殖高产新品种。2020年,胡尚连像往常一样,带着团队成员来到峨边彝族自治县调查竹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在那里,他们发现,峨边笋用竹资源十分丰富,但竹民疏于管理,自然生长的竹笋产量低、品质差,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竹林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好。看着大山里成片的竹林,团队决定要帮助竹农改变这种境况。之后,每到竹笋生长与收获之时,团队老师和研究生都会长期驻守在那片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之地。大家搭帐篷、挖土灶,白天采集样品,教竹农管理技术、鲜笋采摘规范,晚上记录整理竹林生长数据;回到学校再实验寻找适合于峨边县生长环境的优良笋用竹新品种,研发高附加值竹笋产品。三年多以来,当地竹笋产量由平均亩产100斤提升至500斤,产值也大大提高。
▲图为团队师生在峨边开展田野调查
2022年,为全方面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充分利用学校科技人才优势,助力乡村振兴,西南科技大学携手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峨边彝族自治县林业局等单位共同组建了四川峨边笋用竹科技小院。胡尚连教授所在的资源植物研究与利用团队就是这家小院的专家团成员。“我们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可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兴农人。”小院专家、该校生命与工程学院龙志坚副教授介绍称,小院注重“产教学研用”相结合,带领研究生开展特色及优质笋用竹种质资源评价、新品种创制与选育、高效栽培技术构建、笋用竹栽培标准制定、竹笋高附加值产品研发、低效林提升改造、品牌打造和本土专家培养、科普和人员培训等工作,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同时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民增收致富。“我们不仅要解决竹笋产量、质量难题,还要研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帮助他们卖出去。”胡尚连教授经常给小院师生“念叨”。朝着这个目标,小院现已选育出“梦笋1号”“梦笋2号”“湘妃梦”“龟甲刺竹”等多个笋用竹新品种,研发了“梦笋炖鸡”“梦笋回锅”“麻辣梦笋”“梦笋腊肉”等系列预制菜产品。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小院师生带着研发的优质新产品登上了央视新闻《“县”在出发》特别直播节目的舞台,化身带货主播讲述科技助农故事,分享小院研发新产品,生动直观地把高山竹笋带到全国观众的面前,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四川峨边,了解新鲜可口的峨边梦笋,了解这支“竹”梦前行的团队。
▲图为四川峨边笋用竹科技小院登上了央视新闻《‘县’在出发》直播节目
21年来,胡尚连教授领科研团队用小竹子撬动了造纸大产业、激荡起一方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未来,她将始终坚守着“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勇于攀登”的科研信念,以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于惠民事业中。”的初心,带着团队成员继续坚持创新、坚持攀登、坚持服务社会。
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委会新媒体编辑部
总编:张敬印
编辑:孙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