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单位:安徽科技学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19日第2版
记者:方梦宇
通讯员:陈晋
该单位已参展3期
正文共1224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金秋十月,麦浪滚滚。安徽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荚长乐正在安徽省当涂水稻科技小院进行着收割准备工作。和荚长乐一样在安徽农业生产一线忙碌着的,还有学校很多名研究生。
自2013年安徽科技学院在马鞍山市当涂县成立安徽首家科技小院——当涂水稻科技小院后,10余年间,学校又相继成立了利辛生猪科技小院、临泉牛羊科技小院和歙县贡菊科技小院,师生们在科技小院里挥洒汗水,贡献青春力量。
数月前,持续降雨使黄山歙县王翠华家地势很低的贡菊田受到过度浸泡,水退后贡菊染上了根腐病。歙县贡菊科技小院的首批入驻研究生公维勇见状,第二天一早就和同学一起把王奶奶田里的病原株寄回学校实验室分析,导师很快把病因及补救方法发回小院,公维勇把配好的药及时施到田里,一周后情况好转了许多。
“帮助学生和农户解决好实实在在的问题是我的职责。”安徽科技学院教授汪建飞说。作为当涂水稻科技小院的首席专家,汪建飞对这个成立了10多年的科技小院感情颇深。一边是7000亩的水稻田需要规模化运作,一边是一群渴求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涉农学子,小院的成立搭建了一座多功能的桥梁。
“把小院建在田间地头,让教师和研究生住在村里,使生产和科研不再脱节,以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和零时差的‘四零’模式为农民和企业服务,也为研究生提供了一处环境优美的人才培养基地。”汪建飞说。
10年间,当地7000亩绿色水稻在小院师生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从单产每亩550公斤增长到每亩670公斤,当地每年增收达172万元,单位面积产量高出周边区域20%以上。
“我们不仅是做研究的学生,在这里我们也是给农民讲课的‘小老师’。”公维勇表示,当地农业公司的组培室给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但由于缺乏专业技能上的指导,村民很难较快上岗。于是,小院的研究生们便通过现场实地教学和录制培训视频的形式,帮助村民提升贡菊接种技能,为当地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小院还建立了“歙县贡菊科技小院农业专业导师解答群”,邀请学校各领域专家教师进群,定期开展线上公益直播讲座,及时解答村民在生产一线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
正如歙县贡菊科技小院导师王泓所言,科技小院的学生和当地的农户企业是一种“双向奔赴”,入驻小院的研究生们早已摆脱了初入小院时的不适感,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躬身俯首干实事,脚踏实地做研究,这是我从农民身上学习到的。”当涂水稻科技小院研究生汪善飞在他的工作日志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我目前正在学校做有机肥实验,菊花生长过程中枯萎病比较严重,我想把枯萎病的拮抗菌加入有机肥中,这样有机肥施用后能抑制枯萎病的发生。我希望通过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不断锤炼自己的能力。”即将入驻歙县贡菊科技小院的学生胡超凡正满怀期待地憧憬着他的小院生活。这群有理想、能吃苦、肯奋斗的“新农人”正在不断夯实兴农本领,在祖国的广阔田间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委会新媒体编辑部
总编:张敬印
编辑:孙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