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作者:李汶骏 莫雄 韦华怡 陆炎艺
该单位已参展1期
正文共2467字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寻梦多彩毛南,点亮民族星火”乡村振兴促进团,于7月中旬,走进了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片大地,是毛南族文化的发祥地,特别承载着毛南族傩面具文化的百年传承。在这场探索与实践之旅中,实践团成员们不仅亲身感受到了傩面具的神秘与厚重,更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探讨了这一古老文化如何在新时代赋能乡村振兴,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探访傩面具博物馆,感受文化传承的力量
为深入了解毛南族的历史和文化,实践团的第一站来到了环江毛南族博物馆。走进博物馆,馆内柔和的灯光投射在一排排静静伫立的傩面具上,这些面具在微光的映照下,仿佛散发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气息。实践团的成员们立刻被这些面具独特的造型和色彩所吸引。每一副面具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那些深邃的眼眶、夸张的表情、鲜明的色彩,仿佛将人拉回到古老的祭祀场景中。团队负责人莫雄站在一排排傩面具前,与团队成员讨论:“这些傩面具不仅是毛南族文化的象征,更是我们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的重要资源,是我们此次活动的重要调研要素。”通过这次参观,成员们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傩面具的历史,还意识到做好毛南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对提升民族自信、推动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带着这些思考,实践团继续前行,前往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南昌屯,探索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走进南昌屯,探寻“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博物馆与工作人员访谈。韦银川供图
阳光洒在下南乡南昌屯的青石板路上,照亮了这个毛南族发详地的每一个角落。下南乡乡委干部谭仕轩热情地迎接了实践团,他带领大家穿过一座座毛南族新时代特色民居,参观屯内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新建的旅游配套设施,最后一同坐在了近几年毛南族群众写给习主席信件的一棵大榕树下,讲述着村庄的过往、现在和未来。南昌屯的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傩面具等传统手工艺作品,这是村庄发展独特的优势。“我们正在探索一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乡村发展模式,”谭仕轩说道。然而,他也坦言,基础设施的不足和文化推广的欠缺,依然是阻碍村庄发展的绊脚石。“若能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这里的发展肯定能稳步提升。”为了进一步了解村民对建设家乡的愿景,实践团与屯内近七成村民进行调研访谈。调研显示,绝大多数村民对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持积极态度,他们相信这种模式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扩大南昌屯的名气。实践团队认为,通过与村民进行访谈,肯定了乡村文旅发展的群众基础可行性,能看到了南昌屯发展的巨大潜力,如果有精准的发展策略,利用特色少数民族文化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是一条实现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探访非遗传承基地,聆听傩面具的“心跳”
在结束了南昌屯的调研后,实践团前往了当地著名的非遗传承基地——谭建新老师的工作室。在工作室里,墙上挂满了谭建新老师亲手雕刻的36幅傩面具。谭建新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三十六幅傩面具,这些傩面具各有两种神态,共有四种性格,并简单阐述了傩面具的制作过程。谭老师特别提到:“傩面具的色彩搭配和雕刻方式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不同的传承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来创作,同时也会依照雕刻时的感觉来对面具的表情进行调整,使每一副面具在保留背景故事的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团队成员李汶骏感慨道:“传承不意味着守旧,他们这种包容的制作方式才是让毛南族傩面具文化长久不衰的关键。”这次交流让实践团的成员们不仅领略了傩面具的文化深度,更深入思考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与创新这一文化瑰宝。在参观完谭建新老师的工作室后,实践团决定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当地的孩子们,也能够近距离感受傩面具的魅力。因此,实践团举办了“彩绘傩韵,童心传承”傩面具绘画活动,以互动的方式让文化传承从孩子们的心中萌芽。
▲图为实践团在非遗傩面基地学习傩面知识。 陈凯萍供图
彩绘傩韵,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
在南昌屯的小广场上,阳光洒在五颜六色的画笔和颜料上,孩子们围在长桌旁,欢快地挥舞着手中的画笔。实践团为他们准备了各式各样的傩面具图案样板,孩子们在白纸上用鲜艳的色彩表现出傩面具的威严与神秘,描绘出一幅幅孩子们心中的傩面具。大人们围在一旁,微笑着观看孩子们的创作,这种温馨的场景仿佛在诉说着傩面具文化在南昌屯的深厚根基和广泛影响。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自豪地让实践团的成员为他们与他们的作品来上一张张合照。团队成员李汶骏看着孩子们的作品,感叹道:“这些可爱孩子们会因为傩面具是他们自己的文化而更加自豪和热爱,他们的热情让我看到了毛南族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实践团的成员们也为他们的创意和热情感到由衷的欣慰。在这场充满创意和欢乐的活动之后,实践团与村民们举行了一次特别的聚会,大家围坐在古老的大榕树下,分享着对村庄未来的美好愿景。
▲图为实践团开展傩面具绘画活动。李汶骏供图
南昌屯的大榕树下,微风轻拂,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诉说和书写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望。,一个个声音都道出对建设家乡的美好祝福,一张张小卡片上都写满了对家乡的深情与期待,这些祝福像一粒粒种子,播撒在南昌屯的土地上,期待着未来的收获。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在卡片上写道:“希望毛南族明天越来越好,希望我们村越来越美丽。”
▲图为实践团在南昌屯合影。韦立航供图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不仅深刻感受到了毛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更看到了这一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团队成员们通过调研和实践,与乡委干部探讨了“传统文化挖掘助力乡村旅游业发展”这一乡村产业模式,同时也期待在未来将继续探索特色文化与乡村发展的更多结合点,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这次实践让实践团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乡村振兴要依托不同地域特点,发挥其独特优势,同时,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只有让文化根植于乡村,乡村才能走上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新闻传播专委会新媒体编辑部
总编:张敬印
编辑:孙翠楠